。

預制菜會搶走自熱食品的“飯碗”嗎?
預制菜洞察認為,預制菜和自熱食品并非“有你沒我”的競爭關系
。
首先
,預制菜和自熱食品的目標消費人群并不完全重合。天貓方面數(shù)據(jù)顯示
,自熱火鍋的消費群體中18—24歲的人群占到47.75%
,25—29歲人群占到19.61%,大學生和剛入職場的白領階層占比近五成
。因為不用火
、不插電,可隨時隨地吃等便捷屬性
,自熱火鍋更契合懶人經(jīng)濟和快節(jié)奏生活
。
而預制菜的主要消費群體(這里僅指C端消費群體)是會做飯、注重健康
,對食品安全要求高
,生活質量相對較高,對價格相對不敏感的群體
。其中
,有家庭和孩子,更注重健康和生活品質的都市人群占大多數(shù)
。

其次
,兩類產(chǎn)品的應用場景也是大不相同的。一定程度上,預制菜和自熱食品都是人們方便
、迅速解決一頓飯的方案
。但消費者選擇吃自熱食品,多是在獨自進餐
、加班熬夜
、外出旅行等場景下;而預制菜則更多出現(xiàn)于家庭用餐
、聚餐等場景下
。所以,相對自熱食品
,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期望會更高
,希望“吃好”的這一訴求會更明顯。
從預制菜的市場銷售情況也可見一斑
。京東
、天貓等多個平臺數(shù)據(jù)顯示,目前銷量較高的預制菜多是一些餐桌上常見的“硬菜”
,如梅菜扣肉
、豬肚雞、酸菜魚
、佛跳墻等
。有業(yè)內(nèi)人士評價稱,預制菜消費
,體現(xiàn)了消費者在生活便捷基礎之上對消費升級和品質生活的追求
。
由此可見,預制菜和自熱食品面向的人群不盡相同
,能夠滿足的需求也略有不同
,兩者并不是絕對的競爭關系,預制菜想要完全取代自熱食品也基本不可能
。

品質 、豐富、高性價比是關鍵
考慮到預制菜和自熱食品兩者的產(chǎn)品屬性極為接近
,所以自熱食品發(fā)展過程中遇到的桎梏也頗值得預制菜品牌思考和引以為鑒
。比如同質化嚴重、品質沒保障
、性價比低等問題
。
“買了某款預制的佛跳墻,不好吃
,價格還不實惠
。有這個錢還不如點外賣!”
“預制菜看來看去也就那幾款,就拿酸菜魚來看
,不同品牌廠家產(chǎn)品的味道差別也不太大
。多吃幾次就煩了
,再也提不起興趣
。”
“一吃就是工業(yè)添加劑的味道
,哪來的美味
?”
……
在社交平臺上,消費者對預制菜諸如此類的評價并不少見
。
如何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
?預制菜洞察與多位業(yè)內(nèi)人士進行了交流,大家普遍認為未來預制菜想要突破自熱食品的窘境
,還需要在產(chǎn)品品質
、菜品種類、產(chǎn)品性價比三方面下足功夫
。
產(chǎn)品品質方面
,既要保證食材的安全,也要提升產(chǎn)品的口味
。滿足消費者對預制菜“吃好”的需求
,預制菜應當朝著“美味、營養(yǎng)
、健康”的定位發(fā)展
。
菜品種類方面,預制菜品牌不僅可以增加產(chǎn)品的SKU
,同時也可以針對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
,開發(fā)更有差異化的小眾食材、特色菜品
,像安井食品推出甲魚預制菜新品
、中洋魚天下的河豚預制菜等,預制菜種類的豐富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間
。
產(chǎn)品價格方面
,在當下消費降級越來越明顯的趨勢下,極致性價比也是消費者選擇產(chǎn)品的重要衡量標準
。價格上
,預制菜倘若與外賣的價格基本無差,甚至比外賣價格還高
,那就很難吸引到消費者
。
后疫情時代,社會經(jīng)濟正在不斷復蘇,消費者對未來收入增長的信心仍不足
,餐飲行業(yè)消費降級浪潮還將持續(xù)
。
如此境遇下,試想一下
,一份“好吃
、容易做、還不貴”的預制菜
,會有多少人拒絕呢
?
注:本文配圖均來自于Midjourney。
本文轉載自紅餐網(wǎng)